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简介

为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利用,改变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状况,减少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和浪费,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部门封闭、信息滞留和数据垄断的格局,“十一五”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针,组织开展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主要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六大部分。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建设:重点开展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野外观测台站、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网、分析测试体系和计量基标准等的建设与资源共享。

自然科技资源:重点开展植物种质资源、动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资源、人类遗传资源,以及实验生物材料、生物标本、岩石矿物及化石标本等八大类自然资源的整合集成与共享。

科学数据:重点整合、集成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的科学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国际科学数据资源,抢救离散科学数据资源,开发系列数据集和产品,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

科技图书文献:盘活各单位原有的科技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建成面向全国的、分布式的科技文献信息联合保障系统,促进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化,构建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网络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运用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保障系统;加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改善创业环境等提供良好基础环境。

网络科技环境:利用现代网络软硬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观测资源、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及知识等资源的共享与远程使用,实施以网络协同环境、网络试验环境、网络计算环境和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科技环境建设工程;为科技合作与实时协同提供信息技术环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由科技部、财政部主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加超级链接)具体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过程管理以及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等工作。

按照《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11]318号)要求,科技部、财政部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完成了首批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评审工作,并于2011年11月9日向全社会公布。首批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包括: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建设领域(9家):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领域(5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水产种质资源平台、国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平台、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科学数据共享领域(6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科技图书文献领域(3家):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简介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围绕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领域科技创新、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享共建20余年,率先开 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地球系统科学综合数据库群,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30项,参加“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心实现了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从无到有,由国内走向国际的重大跨越。

中心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1)以完善科技资源收集保存与共享服务体系为基础,提升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能力,中心履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数据汇交、收集与保藏及开放共享服务职责,持续提供公益性、高水平共享服务;
(2)以强化科技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挖掘利用为重点,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成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产品研发中心,高效支撑国家科技创新需求;
(3)以保障科技资源的安全性、规范性、开放性为核心,成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析、管理与共享共性技术与软件工具研发中心,提供网络化、社会化共享服务;
(4)以加强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创新性人才队伍培养为手段,成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科学创新研究和数据科学家培养基地,保障科技资源可持续开放共享;
(5)以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为指南,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提升领域数据共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标国家战略科技布局,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跟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战略咨询,国家智库等的需求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多样化综合科技支撑服务。截止2020年,中心注册用户总量达13.5万人,网站浏览量(PV)超过3.77亿次,已开放共享数据集3.5万余个,数据资源量超过2.14PB。通过多元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多方位、全面的优质服务,已拥有一批稳定的数据用户群,用户覆盖150多个国家。

中心按照“圈层系统-学科分类-典型区域”多层次开展数据资源的自主加工与整 合集成,已建成涵盖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陆地表层、海洋以及外层空间 的18个一级学科的学科面广、多时空尺度、综合性国内规模最大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 库群,建立了面向全球变化及应对、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 范、自然资源(水、土、气、生、矿产、能源等)开发利用、地球观测与导航等多学 科领域主题数据库115个,数据资源总量超过2.0PB。


主要参建单位包括: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负责地理资源及物候数据专题库建设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负责湖泊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负责土壤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
  4.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负责黑土与湿地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
  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地球物理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
  6.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负责南海及印度洋海洋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
  7.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负责东亚古环境专题数据库建设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黄土高原专题数据库建设
  9. 河南大学、负责黄河中下游专题数据库建设
  10. 重庆师范大学、负责西南山地专题数据库建设
  11. 南京师范大学、负责长江三角洲专题数据库建设
  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负责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题数据库建设
  13. 清华大学、负责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题数据库建设
  14. 北京师范大学、负责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题数据库建设
  15. 武汉大学、负责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题数据库建设
  16.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负责流动人口专题数据库建设
  17. 河海大学、负责水文水资源数据库建设
  18.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负责沙漠专题数据库建设
  19.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海洋环境遥感专题数据库建设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地球物理分中心简介

地球物理分中心主要包括地球空间环境和固体地球物理数据,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多个综合野外观测站自主观测的中国地区数据,以及通过参与国际联合观测和数据交换共享(包括建立数据镜像服务器)等获得的全球空间环境和固体地球观测数据。数据中心建立了包括地磁场、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等有关学科多个数据库,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主要有:(1)电离层特性参量数据库,涵盖了我国及周边超过一个太阳活动周期(11年)的连续观测数据,特别是我国中部武汉地区长达70年的连续观测数据,这是我国观测历史最长的电离层特性参量观测数据,对研究电离层长期变化具有重要作用。(2)全天空流星雷达中高层大气风场数据库,包括我国从北到南的流星雷达中高层大气风场,是国际上唯一一个覆盖中纬到低纬的地基中高层大气连续观测数据库。(3)全球最大的电离层非相干散射雷达数据库,数据库与美国的Madrigal系统数据同步。(4)全球最大的数字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库,包括全球78个台站的电离层参数和电离层电子浓度剖面,数据库与美国GIRO数据中心不定期同步。(5)国际实时地磁观测网INTERMAGNET数据库,拥有全球131个国际标准地磁台观测的数据,是国际上观测精度最高,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地磁场数据,并每5年作为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修正的基础数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野外观测台链包括漠河、北京、武汉和三亚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并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设有地磁与电离层闪烁等观测。观测内容涉及到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中的磁场、电场、电子密度、风场和温度场等各种空间环境参量。数据中心对各台站观测仪器和数据状态进行监控,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保存,并在互联网上发布。


图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环境观测链

漠河观测站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乡北约1公里处,是我国设在最北端开展空间环境观测的地球物理野外台站,它对于观测研究我国空间环境扰动(特别是来自北极高纬度地区扰动)及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观测站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德胜口村以北约1公里的山谷中,台站始建于1985年,2001年成为我国首个进入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的台站,2007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观测站始建于1946年,是我国电离层观测历史最为悠久的台站之一,拥有70多年的连续观测数据。三亚观测站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田独镇大茅村西约1公里处,是我国设在南端开展空间环境观测到地球物理野外台站,它对于观测研究我国空间环境低纬地区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台站始建于1998年,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地磁、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多学科综合观测手段的现代化地球物理野外台站。

研究所野外观测台链保障了地球物理分中心拥有可靠的数据来源,并有一批既熟悉数据共享技术,又理解数据开展科学和应用研究的人员,从而保证了数据具有自主、独特、长期连续和可靠易用。在处理相关数据时,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制定标准化操作规范,人工跟踪数字化过程,规定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同时由专人负责质量审查,数据质量高、可靠性好。

地球物理分中心建有Madrigal系统的国内镜像站,Madrigal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Haystack观象台开发,将全球非相干散射雷达、GPS、中频雷达、流星雷达等综合探测资料进行处理、集成的系统。网址:http://madrigal.iggcas.ac.cn/,数据与美国MIT的Madrigal站点自动同步至最新。

本中心也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中国GNSS电离层观测网的数据中心,已经收集了两个网络产生的大量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是中科院四大野外台站网络之一,依托中科院内5个研究所/大学的4个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站和5个院级野外站。中国GNSS电离层观测网2014年开始建设(台站分布如图2所示),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运行和维护。网络通过在全国不同区域布设BG2 GNSS电离层监测仪观测站点,利用网络通信和自动观测分析技术,实现对我国电离层TEC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并对网络各观测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远程监控。


图 2 中国GNSS电离层观测网

地球物理分中心还建有全球电离层电波观测网DIDBase北京镜像站(台站分布如图 3所示),DIDBase是美国麻州大学洛厄尔分校大气研究中心创建,它涵盖了全球DPS系列测高仪数据。本中心数据与美国Lowell大学同步至2016年。DIDBase数据采用SAO Explorer软件下载,该软件地址: http://ulcar.uml.edu/SAO-X/SAO-X.html。采用SAO Explorer软件连接DIDBase的方法: http://umlcar.uml.edu/SAO-X/DIDB-connect.html。对于DIDBase北京镜像站,请使用如下地址:159.226.119.133。登录DIDBase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前已有DIDBase账户的用户可以直接用原账户登录,新用户可以发邮件给美国麻州大学洛厄尔分校大气研究中心的Bodo Reinisch (Bodo_Reinisch@uml.edu)教授申请账号。由于镜像站与源服务器的账号是相互独立的,建议申请的时候注明希望该账户能在北京镜像站和美国服务器都可使用。


图 3 全球电离层电波观测网台站分布图

同时,地球物理分中心的北京观测台站是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的正式成员,可以通过交换得到全球的INTERMAGNET成员地磁数据,INTERMAGNET台站分布如图 4所示。


图 4 INTERMAGNET全球台站分布

服务说明

所有用户对"本平台"提供的数据,只享有有限的、不排他的使用权。用户不得有偿或无偿转让其从“本平台”获得的数据,包括用户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加工后形成的新数据。用户不得直接将其从"本平台"获得的数据向外分发,或用作向外分发或供外部使用的数据库、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也不得间接用作生成它们的基础。用户从"本平台"获得的数据用途必须与数据使用申请中规定的一致,需要改变用途时必须重新申请。

用户发表论文时必须引用数据提供者指定的相关论文,并在论文中明确说明数据由平台提供。平台对用户进行分级管理,对积极反馈数据应用成果的用户提供数据申请升级服务,可以享受更多最新数据申请权限!

用户利用数据发表论文或报告前请联系实验室负责人(Dr. Guozhu Li, gzlee@mail.iggcas.ac.cn ), 并须在论文或报告中致谢 “xxx数据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所得,由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地球物理分中心提供”,“xxx data were provided by Beijing National Observatory of Space Environment,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rough the Geophysics center, National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Center.” 用户利用该数据产生的成果(学术报告、出版论文等)须发送到数据共享中心存档( geophysdata@mail.iggcas.ac.cn )。

网站地址:http://geospace.geodata.cn/

地球物理分中心
二○二○年十二月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地球物理分中心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邮编:100029

电话:

010-82998360

电子邮件:

iggspace@126.com

地理位置:

地球物理分中心挂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